誉意万里腾飞的的诗词( 六 )


由此及彼,我们可以想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在它们身上,都体现了“专”“恒”二字 。
11、 母子之爱、兄弟之情,虽然也有浓厚的利他色彩,但它的前提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还不能称得上无私奉献 。
只有超越亲情血缘,超越个人功利之上的利 他和牺牲,才称锝上无私奉献 。
这种无私奉献,既不同于道德家的界说,也不同于慈善家的善行 。
它...
当代巾帼英雄展开全部 爱国反清、用流血牺牲促进辛亥革命的巾帼英雄秋瑾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女英雄 。
她的精神感人,她的英名永存! 秋瑾于1875年11月8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亲秋寿南都曾为清朝官吏 。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秋瑾拒绝退避,临危不惧,英勇就义于她的祖籍浙江省绍兴市轩亭口 。
如今,在她的牺牲地高高地矗立着秋瑾烈士纪念碑,她居住过的和畅堂,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辟为秋瑾故居 。
在杭州西湖西冷桥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 。
孙中山先生曾亲笔为秋瑾题词:"巾帼英雄" 。
周恩来总理生前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生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
优裕欢乐中度过童年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后又自称"鉴湖女侠" 。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日,由于清朝的腐败、卖国,亿万中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的苦痛深渊,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 。
由于秋瑾的祖父和父亲先后都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之中度过的 。
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无忧无虑,轻松快乐的时期 。
秋瑾兄妹四人,兄长秋誉章,字徕绩,妹秋闰呈(后改称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后改为宗章) 。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等,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记传奇 。
在翻阅"闲书"中,使她看到"子曰诗云"之外的新鲜世界 。
她特别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杰,在很小的时候就写过诗句:"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莫重男儿薄女儿,始信英雄亦有雌 。
"这是她为明末两位女中豪杰秦良玉、沈方英写的诗作《题芝龛记》中的两句 。
她从小不仅仰慕英雄豪杰,进而还立志要做英雄豪杰那样的人 。
秋瑾从小聪颖,她念过的诗词过目不忘,祖父和父亲都惊喜不已 。
祖父秋嘉禾那时在福建厦门、漳州一带为官,每每下堂回来,看到秋瑾小小年纪,抱着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的诗词吟读不舍,有时,秋瑾还捧着自己作的小诗给爷爷看 。
爷爷坐在太师椅中,捻着长长的胡须,欣赏着孙女的吟唱,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 。
父亲秋寿南也为女儿惋惜说,"阿瑾若是个男儿,考(科举)起来不怕不中 。
" 秋瑾虽是女子,但自幼身带豪气,喜好习武 。
爷爷秋嘉禾60(1890年8月)的时候告老还乡,从福建回到浙江绍兴 。
那时,秋瑾15岁 。
还在福建的时候,秋瑾就听母亲说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术,回到绍兴以后,她天天缠着母亲要去舅舅家 。
秋瑾终于如愿到了浙江萧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学习刀剑棍棒 。
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习武非常不易,因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从小缠了脚 。
每次习武下来,裹脚布上渗满了鲜血,疼痛难忍,但她想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便咬紧牙并坚持下来,从不疼叫苦 。
还是刚学骑马的时候,秋瑾由于心切求胜,一不小心,两腿一夹马肚子,那马向前猛一窜,秋瑾就从马背上摔下来,来了一个前滚翻 。
虽然疼痛难忍,倔强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让她骑马,就咬着牙关连声说“一点不疼” 。
回到家里,秋瑾每天闻鸡习武,挥刀舞剑,骑马驰骋于山野之间 。
后来,在革命活动中,她练就的本领,还真用上了派场 。
秋瑾是在优裕的生活和欢乐中度过童年的,但使她终生痛恨又无奈的一件事是缠足,是旧礼教旧习俗害了她 。
她从中也深切体会到,妇女们要觉悟起来,向封建旧礼教宣战,在社会革命中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 。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袭来,命运向她又一次发起挑战,但她仍然是胜利者 。
黑暗樊篱中苦索苦争 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热情奔放,有着远大志向的女子 。
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