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同义词( 四 )


桂林的胡自立总结汉语的特点:“语素、词、词组(短语)、句子是不同层次的语法单位 , 它们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系绕 , 各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 词的主要功能是组成词组和充当句子成分 。
语言的实际使用单位是句子 , 因为只有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能力 , 词和词组都不具备这种功能” 。
这就是说 , 在语言的应用角度来讲 , 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理论根本不成立 。
再举个被广泛批判的合掌例子来说明一下 。
《端午吊屈原》:汨水悠悠载恨深 , 龙舟碧粽祭忠魂 。
忧国君侧直言谏 , 愤世泽旁苦句寻 。
甘与清流长做伴 , 岂随浊浪苟安身 。
离骚一曲千秋唱 , 伟赋高风熠古今 。
这是一首网友创作的诗 , 其中的“甘与清流长做伴 , 岂随浊浪苟安身 。
”也被一些专家批为合掌 , 既然“甘与清流长做伴” , 当然就“岂随浊浪苟安身”更有人评论:作者意欲于一反一正中示怀抱 , 只是取象用事单一 , 引得上下句成一事一意:愿与清流长做伴 , 也随浊浪苟安身 。
这样 , 就岔开其意 , 不合掌了!先不论合不合掌 , 只说改成“愿与清流长做伴 , 也随浊浪苟安身”就是极其天才的想法!真要这样改 , 我倒想问一句 , 这是要悼屈原呢 , 还是在骂屈原呢?所以 , 看合不合掌 , 只看字词不行 , 只看单句也不行 , 还要看写作的背景(或应用背景) , 写作的目的 , 环境等因素 。
现在 , 很多的文人学者甚至在主流媒体上对合掌的论述都是肢解排 , 只看字词不看句子 , 或只看句子不看写作背景、应用环境 , 利用手中的话语权 , 四处乱扣合掌的帽子 , 更是为了彰显自家学问的高深 , 创造出部分合掌、异位合掌、逻辑合掌等种种名词 , 搞得云山雾罩 , 让后来者“神魂颠倒” , 迷惑不已 。
可这些人 , 偏偏又不能给出合掌的确切定义 , 真乃笑谈 。
形容“来去匆匆”的诗词有哪些? 1、五代十国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
无奈朝来寒雨 , 晚来风 。
2、南宋词人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3、宋代诗人刘将孙《满江红》刘将孙正好花时 , 忽办得、匆匆来去 。
4、宋代诗人刘将孙《满江红》只消得 , 无情风雨 , 断送匆匆 。
5、宋代诗人刘将孙《忆旧游》匆匆那忍别 , 料当君思我 , 我亦思君 。
6、南宋词人吴文英《喜迁莺》吟未了 , 去匆匆 , 清晓一阑烟雨 。
7、北宋词人周邦彦《看花回》语东风 , 共流转 , 谩作匆匆别 。
8、现代诗人陈演恪《别蒙自》来去匆匆数月耳 , 湖山一角已沧桑 。
9、宋代阿鲁威的《湘妃怨·夜来雨横与风狂》夜来雨横与风狂 , 断送西园满地香 。
10、宋代诗人王令《大松》长蛟老蜃空中影 , 骤雨惊雷半夜声 。
1、来去匆匆 , 是汉语词汇 , 出自《许爷》 , 形容来和去迅速 。
来去 : ①往返:~共用了两天时间 。
②到来或离去:~自由 。
③〈方〉交往:两家互不~ 。
匆匆 : 急促的样子;急忙的样子:匆匆游子匆匆去|更能消几番风雨 , 匆匆春又归去|行色匆匆2、用法:作定语;形容来和去迅速3、近义词:来去无踪4、成语故事:周国大将黄飞虎被敌将陈桐施放的火龙镖打死 , 青峰山紫阳洞的清虚道德真君命黄飞虎的儿子黄天化下山施救 。
黄天化赶到潼关救活父亲 , 用花篮收掉陈桐的兵器 , 用神剑杀死陈桐 , 然后就回青峰山 , 黄飞虎十分感激这个来去匆匆的儿子5、造句:我们只不过是世上来去匆匆的过客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