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写的诗词( 三 )


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 。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
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
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
词: 《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
一团团逐对成逑 。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
叹今生、谁拾(舍)谁收?嫁于东风春不管:凭而去,忍淹留 。
鉴赏: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
浓墨重彩,道出来处 。
林黛玉,姑苏城里一飘絮 。
一团团逐对成逑 。
遭遇宝玉,沾合一团,成对成偶 。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
她是个命运漂泊的人,她的生活在漂泊中,生命在漂泊中,她和宝玉的爱情,也在漂泊中 。
她做不了主,宝玉一样做不了主!宝玉是个弱者,没有在现实浊流中弄潮,争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黛玉虽不劝他讲究经济仕途,但也深知自己爱恋的对象没有实力,无以为靠,这一点,普通读者都会领悟,聪明绝顶的黛玉当然明白 。
这也就是她今生漂泊的根本原因 。
所以,与宝玉的情肠,只能是枉自缱绻,说说而已,来不了真格的 。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
自称草木之人的林黛玉,敏锐地感受冷暖,只有一愁在心,心境其实是未老先衰,看那扑帘落絮,感同身受 。
叹今生谁拾(舍)谁收?谁也不拾,谁也不收;谁都相舍,谁都不留 。
嫁于东风春不管:凭而去,忍淹留 。
滞留人间,妈妈不管;寄人篱下,爸爸不管;青梅竹马,姥姥不管;魂归警幻,谁都不管!任凭你红消香断,都忍心只管自己事——包括死了的享清福! 总之,林黛玉,就象那游丝软系的落絮,风吹雨打几回合,委芳尘、随逝水,势成而去…… 歌行体诗:《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醋欲醒移珊枕 。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鉴赏: 《桃花行》与《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的基本格调一致的,在不同程度上都含有“诗谶”的成分 。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 。
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 。
”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 。
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 。
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
世外仙源》: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葬花辞》: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哪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