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欣赏诗词( 八 )


(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 单于夜遁逃 。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 呼作白玉盘 。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 明月来相照 。
(王维:《竹里馆》) 8.月出...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 , 是我国民族文化所特有的 。
它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历史内涵 , 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 。
它不以简单或直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 , 而是通过画作展现画家的宇宙观和审美趋向 , 其中不仅包含画家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修养 , 更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借助笔墨这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加以表达的结果 。
它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所谓的“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 。
这与以再现自然景观为目的的西画有很大的不同 。
因此 , 欣赏中国山水画 , 不能简单的以“像不像”为准则 , 而是要求欣赏者有比较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的修养 。
但是 , 就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而言 , 两千多年来 , 人们还是取得了一些公认的准则 。
我想 , 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判定标准 , 对也许会有些帮助 。
画分“三品” 古人对于山水画最早分为“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 , 还有人将此“三品”又各分三等 。
夏文彦的解释是“气韵生动 , 出于天成 , 人莫窥其巧者 , 谓之神品 。
笔墨超绝 , 敷染得宜 , 意趣有余者 , 谓之妙品 。
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 , 谓之能品” 。
朱景真则认为 , “‘三品’之上更增逸品” , 有人附议(王休复) 。
也有人认为逸品不应与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品评(张彦远) 。
林林总总 , 不一而足 。
我个人以为 , 夏文彦关于神、妙、能“三品”的解释 , 已经勾画了一个比较适合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欣赏山水画的标准 。
谢赫“六法” 从技术层面上作鉴赏 , 则大多以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为指南 。
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造型能力)、“随类赋彩”(设色能力)、“经营位置”(构图能力)和“传移模写”(继承能力) 。
并且 , 他认为 , “气韵必在生知” 。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 , “气韵不可学 , 此生而知之 , 自有天授” 。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 , “以气韵为第一者 , 乃鉴赏家言 , 非作家法也” 。
也就是说 , 大家一致认为 , 一幅画的气韵是决定其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 。
当然 , 关于气韵的由来也不能宿命化 。
董其昌没有像谢赫那样把话说绝 。
他在“气韵不可学”的论断之后 , 为画家们指出了一条曲径通幽之路:“然亦有学得处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也就是说 , 画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 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 。
值得提及的另一条广为画界所接受的经验之谈 , 即“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
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 , 首先 , 在远处审阅它的气势如何 。
然后站在近处查看画中用笔是否挺拔有力、皴法是否富有表现力、用墨是否五色聚生 , 以及是否满足前面画论对于一幅好画所阐述的要求 。
气象、笔墨、韵味 今人论画 , 更有新意 。
当代大画家陆俨少在其著作《山水刍议》中说:“一幅画的好坏 , 要从它的气象、笔墨、韵味这三个方面衡量 。
这三点如果达到较高的标准 , 就是好画 。
否则就不是好画 。
”另外 , 陆俨少强调“画忌平” 。
气韵、含蓄、笔墨、丰厚、大气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则提出“气”、“含”、“北”、“风(丰)”、“大”等五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