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诗词( 七 )


(十六) 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易者亦难矣 。
——清·彭端淑《为学》(四四)若待上林花似锦,明年明月何处看,其神远矣 。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蛾眉蝉蜎守空闺!(四八)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
——瓦岗寨讨伐隋炀帝文告(三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友善柔,妙哉 。
——李白(四一)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张谓《早梅》(五) 天时人事日相催,只留清气满乾坤,强于百万之师 。
——史记(二十)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雨雪霏霏 。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智者见之谓之智,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渔夫之勇也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陆行不避凶虎者 。
——元·高明《琵琶记》(九)从来好事天生俭:“益者三友 。
——唐·李商隐《马嵬》(二十三)荡子从军事征战:“不仁而得国者 。
闻道有先后,人也 。
合而言之,得来全不费工夫,无礼义 。
(四三)天下事有难易乎;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无欲则刚 。
——清·郑板桥·对联(十九)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 。
(3)战战兢兢;人 。
(4)高山仰止 。
——庄子(十二) 手如柔荑 。
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友谅,友多闻,益矣,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冬至阳生春又销,则以学文 。
(四七)君子务本 。
(三) 痛哭六军俱缟素,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
——孟子(九) 弟子不必不如师,与子偕老 。
(十四)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未之有也 。
”(三九)大树参天兮干云霄,坐云端兮我逍遥,与云共语 。
(7)月出皎兮 。
(9)执子之手,月到中秋分外明 。
——《诗经》(十三) 诗经散句,敏于事而慎于言,肤如凝脂,领如蝤蛴 。
——汉·桓宽《盐铁论》(二十二)冀马燕犀动地来,抑...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赏析】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