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业计划书怎么写?( 七 )


分析行业时不要兜圈子
在投资界有一句话,没有夕阳的行业,只有没希望的企业 。行业分析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是否投资的唯一考量因素 。融资方自己写商业计划书的最大毛病是把各方面都描画得十分美好,完美到了足以引起投资者警惕的程度 。其实,如果投资人不考虑进入某些行业时,你的项目即使再好,也会在第一轮被淘汰的 。当行业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时,投资人需要通过行业分析来获得对融资方所处的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直接素材 。商业计划书无法代替投资人之后进行的尽职调查和独立研究,在行业分析上兜圈子是不明智的做法 。
商业计划书中最常见的兜圈子做法是,融资方总是“无意”中犯用大的行业来代替细分行业或者用其他地区代替本地区等假借概念的错误 。比如,用整个游戏软件行业的分析代替手机游戏行业,用服装制衣行业的分析代替制服行业,用一线城市房地产数据代替本地房地产发展分析等 。
之所以这样做,有细分行业数据不容易收集的原因,另外,显而易见的是,整体行业或者发达地区的规模数据要比子行业或其他地区大很多,也好看得多 。但这种处理手法相当拙劣,给投资人的印象很不好,而且这部分内容一般是放在计划书比较靠前的位置,投资人在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可信的行业分析数据时,很可能因为手中项目太多而放弃继续读下去 。
预测未来收益时不要画大饼
商业计划书的收益预测部分往往是“水分”最大的地方 。融资方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掺水”,投资方总希望能把多余的水分挤掉 。这种局面有点像市场里的讨价还价 。我的经验是,计划书中的收益预测通常超过实际可达目标值的一倍以上,有些更高达两三倍 。融资方自己做的收益预测往往离实际情况很远,创业者的预测高估程度超过已有该行业经历的企业 。
高估收益往往也和行业分析不足有关 。很多商业计划书在预测收益时,只是简单地将行业总量数据乘以一个比例,比如理想中的市场占有率 。但总量数据本身就超过细分行业数据时,加上对市场的过分乐观,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得出的数据高得离谱了 。在常见的商业计划书里,收益预测部分往往是最简略的部分,很多只是一张简单的两三行的表,未提供预测的假设条件或依据,年度间的增长似乎也是按照简单的增长率计算的 。这样的收益预测既无法令投资方信服,也无法依此计算投入和回报 。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新行业的创业者或者公司而言,几乎没有可能在开始的三年实现收入或利润的大幅度增长,或者是从开始一年的百万元级的销售额,很快形成几何级数增长 。计划书的这一部分是最需要严谨求实态度,实际上却是被处理得最儿戏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