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六 )


五年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 。五年后,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 。后来,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
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化如此之大?生活上的打击是必然的,然而精神上的创伤却是最残酷的 。一个人,没了生的欲望,活着还有多大意义 。于祥林嫂而言,生的悲哀,死的恐惧,已让她无所适从 。
祥林嫂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有更多如祥林嫂般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她们没有幸福可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 。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
没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扰,我们更应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让这段历程长满人生之花 。祝福,为自己祈祷;祝福,也为他人送去 。

鲁迅作品读后感写法怎么样?


鲁迅的名字,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读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我很少去搜索关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写的哲学 。但他的文笔,总让人感觉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朴实,真诚,平易近人 。当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总是很多感慨 。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经历 。回忆那些清末的生活习惯 。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 。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 。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 。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 。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 。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
有很多人说,写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他在现实世界受到的种种坎坷跟曲折,还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创建一个世界 。《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无价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个曲折老人记录童年的回忆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