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自鸣钟

童年的自鸣钟
文章图片

小時候,老屋中堂的香几上,摆放着一个自鸣钟,在童年的眼睛里,显得那么神秘、孤立、庄严 。
古代的人并没有钟表,是以刻度、漏斗为计时器的,每到一定的时辰,就有专人去击打钟、鼓之类以报时 。到了明代,自鸣钟从西洋传入我国,因其按时自击发声,故称其为“自鸣钟” 。
【童年的自鸣钟】我们家的这座自鸣钟是铜铸的,晃荡着的钟杵总是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知疲倦,气定神闲地左右摆动着,还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就像一个机器人前行的脚步声 。只是这脚步声似乎从来不会停止,永远都在“咔嚓咔嚓”地行走 。到了整点的时候,就“铛”地响一声 。响声悠长,拖着尾音,尾音绕梁,沿着房顶的瓦片游走,最后似乎穿透瓦片,漫漶到天空 。几点就响几声,似乎永远都不会出丝毫差错 。
自鸣钟准确和固执的性格令我敬畏却又无可奈何 。它敲六下的时候,准能听到起床后的妈妈把一筒米“哗”地倒入锅内开始淘洗 。它敲七下的时候,还在酣睡的我们就被妈妈叫醒,刷牙洗脸,匆匆地吃掉早餐后,它还没敲八下,我们兄妹几个已经拎着书包出门去上学了 。
我们家是钟表世家,爷爷就是修钟表的 。童年的记忆中,爷爷不苟言笑的性格很像一口古板的自鸣钟,他每天拎着一个公文包准时出门去钟表社上班 。我们在大街上玩的时候,路过钟表社就能看到爷爷坐在店里埋头修表的身影 。右眼上老是夹着一个黑色的小喇叭型的放大镜,手中握着摄子、小螺丝刀、小锤子等工具在专心致志地修表 。钟表社的墙上,桌子上,挂着摆着各式各样形状各异琳琅满目的自鸣钟,我还看见一个比我个子还高的自鸣钟(座钟),光洁精致,金光闪闪,印象深刻 。
大伯也在钟表社修钟表 。大伯的性格不像爷爷那么古板,是爽朗又热情的 。因为修钟表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各行各业的人都有 。那时候买肉都想买肥一点的,大伯买来的肉总是比别人肥 。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的大伯是神通广大的,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小时候大伯一家八口,和我们一家六口住在一起,一座三间两小厅的老房子,居然能住下十四口人 。晚上的时候,来找大伯玩的人很多,八仙桌上,打牌的人、看打牌的人围坐一桌,我们几个小孩在绕着八仙桌追逐打闹,那场景很是热闹的 。
记得大伯的房间书桌上摆着一个小巧可爱的闹钟,闹钟的表面有一只黄色的铁皮小母鸡 。身子和头是分开的两块铁片,老母鸡的头一下一下地啄着地上撒着的十几粒稻谷,发出“嚓嚓嚓嚓”的啄米声,地上的稻谷却从未见一颗减少,时间却一分一秒地流逝了 。如果在闹钟上设置好时间,再上紧发条,时间一到,闹钟上方的两个铃铛就会急剧地响起来 。铃声就像一个爆脾气小孩,吵闹着你催促着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