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岛》小学读书笔记怎么写?( 四 )


“朴素的唯物观”,在《道德经》之中一直在强调世界的本质是“道”,“道”不是物质、精神、规律,它是造就万事万物的原始材料 。然而一般人由于受到脱离本性外的东西所牵制,未能从万物中超脱出来,他们从各个侧面来理解“道”,曲解了老子的本意 。虽然老子将“道”描述的令人很难理解,但是其中体现的唯物观还是可以看到的 。可见我国的唯物哲学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长足的发展 。“无欲的修身之道”,《道德经》中说“天长地久,天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所以那么的长久存在下去是因为它们从不自己生出私情和杂念 。由此推彼,人要想长久下去就应该摒弃那些私情杂念 。《道德经》解释说,人生下来本是没有这些杂念的,但是后来受外界的事物的影响,人逐渐脱离了本有的先天体性而沉溺于外物 。所以才得出“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的结论 。
“无为的治国之道”,《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则无不治矣”的治国思想 。它主张不对事物的运行妄加治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意思既是天地没有偏爱之心而对待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也没有偏爱之心,所以对待百姓也一视同仁 。它还提出了治国的三种境界,“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畏之,诲之 。信不足,有不信,犹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所以治国的大道源于自然的常德,上顺天理,下顺民情 。
“柔和的处世之道”,经文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强好胜,处于众人鄙弃的位置,所以最接近道了 。同样人也要如此,“夫为不争,故天下末能与之争”如果说一个人万事都不争竞那么他已经处于万物都不能拿他怎么样的境界了 。“持而盈之,不知其己 。揣而锐之不可深测”,满招损,谦受益,在你的功名成就达到一定的高度时,一定要仔细的反省一下自己 。功成名遂而身退才是真正的天道,这就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处世哲学 。
“擅养浩然正气”,经文中指出“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不为物牵,犹如皓月当空,无处不照,无处不明”它的意思是说要保持内心的先天的纯洁体性而不为外物所拖累,真实的身体为末,虚的本性为本,千万不能本末倒置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为体,虚为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这里是说做人不能把自己的名利看的太重,如果把名利看的太重的话就等于把自身委托给了天下的人,而迷失自我 。如果不把名利看的太重的话,那么万事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