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读后感怎么写?(14)


他老了,所以背佝偻了,理所当然 。牙不能咬了,理所当然 。脚不能走了,理所当然 。突然之间不再说话了,理所当然 。你们从他身边走过,陪他吃一顿饭,扶着他坐下,跟他说"再见"的每一次当下,曾经认真地注视过他吗?"老"的意思,就是失去了人的注视,任何人的注视?你突然回头去看母亲,她的头发桔黄,像一撮冬天的干草,横七竖八顶在头上 。眼睛里带着病态的焦虑--她,倒是直勾勾地注视着他,强烈、燃烧、带点发狂似的注视着他,嘴里喃喃地说,"同我说话,你同我说话 。我一个人怎么活,你同我说话呀 。"
人生本来就是旅程 。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 。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在一条我们看不见、但是与我们的旅途平行的路上,爸爸,请慢慢走 。"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怎么写?


《目送》与我跨越了十年,十年前的阅读和十年后的阅读总有许多不同的体会与感悟,一本好的书是能陪伴你走过不同的人生旅途,你能在不同的时期从书的身上获取不同的力量,鼓励你继续勇敢地走下去探索未知的人生 。
说起我和《目送》这本书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大学那年,第一次离开家的我满怀对家人的不舍,偶然间看到了目送这本书,年少的我并不能理解这本书更加深刻的内涵,十年之后有时间重新好好阅读这本书 。
我最喜欢看龙先生与儿子相处那部分,一代代的我们是在先生描写的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 。小时候的我们不愿听从父母教诲,年少轻狂 。可是,岁月匆匆当我们有一天又变成孩子们的父母,又在重复父辈对于我们的那一套理论 。先生的文字中透露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思考,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无奈中透着喜悦 。
最让我动容的那部分就是先生写到自己的父母亲,写这本书的时候,龙先生的母亲是一位耄耋之年的失智老人,她的记忆总在现实与回忆之中穿梭,停留在或是明媚的少女时光或是儿女小时候的温馨陪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位白发苍苍慈祥的老人用灰蒙蒙的双眼望着彼岸的美好年华 。或许先生就是幸福的原生家庭吧,好的原生家庭如先生那样,一位情绪内敛有大智慧的父亲,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可以给予子女最大的底气去面对人生未知的风雨 。
先生还有对兄弟姊妹亲情那段描写,他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兄弟姊妹就像一棵树上遥遥相望的树叶,即使不相见,他们的根也是连在一起的” 。这种对亲情的思考独生子女的我们分外羡慕,希望我们的子女能拥有这种手足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