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读后感如何写?( 二 )


是把这种韵味捕捉的恰如其分,不工作时饲花弄鸟,看着明清时期就有的御枣谈笑风生,在树下弹着吉他,舞文弄墨一番 。
笑容与释然都浸透在御猫被风吹的扎起的毛的下午,宫门四开,嫩黄的杏儿掉落了一地的晴天,种的果蔬也缓慢的在阳光里吸满了养分,浸透了历史的沉淀气息 。但到了真正紧张的时候,极力追求颜色的偏正感,精确到每一青丝的刻度,追求塑造群体的质感,甚至是对色彩的掌握度、绢丝的薄厚度、着笔的力度都精益求精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这是修复者们的追求,力求在修补中、临摹上达到“修旧如旧”,以呈现文物最原始最佳的状态给予浏览者 。
岁月与光阴在他们手中不断游走,在冰冷的文物与这些鲜活的人物与看似平常的工作中缓缓流逝 。对于修复师们来说,通过让冰冷的文物换发光彩,让古琴发音,穿越千古通过修复他的人说话,听到历史的振聩,展现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 。在日复一日的专注与平静中,处身立世,在无名无我中达到永恒,是哲学的命题也是自我的追求 。静下心来研究,磨下性子,了解直至攻破亦是一种修行 。
古人讲究格物,以自身来观物,又以来观自己 。玉有六德,“君子比德于玉”,琴有九德,“清远绵长不乱其声” 。物品的世界中,安静而美好,通过修复他们产生共鸣,带来更多的欢欣与愉悦,也是修复者们匠人精神的传递 。做学问写文章也大抵如此 。初读只是皮毛,
再读是深入,三读是感慨,在循序渐进中也明白耐得住寂寞,坐得下板凳,看得下反复中的推敲,字里行间的留白与坦然 。一篇文章,也大概写的十之八九 。由品文及自身,由人物想到了品格,也不再是歌颂与赞美的皮囊,更是深入的探索与路途的追问,更是处世哲学 。稳得下心,做好眼前,选择一份事业便视为一直的追求,方能在专注中格外平静,获得自己的成就感 。
毕竟,《从前慢》里木心先生说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此生很长,我们也许只来得及做好一件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做事,为人,格物,致知,大概皆是如此 。
下一次,去故宫,不再伴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也不再,只踩着每一块有着千年历史呼吸的砖瓦驻足停留,暗自嗟叹 。那里自有乾坤天地,也有深藏的妙手丹心 。
看人潮如流,看倒带如昨,物是人非,深宫蝶影,御猫正酣,红杏未落 。岁月,迢迢远去而又重新相逢 。
“吱——”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即将关闭,我看到的是——
红墙绿瓦,国之匠人 。
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媚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 。毕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而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亦要去继承与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