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镣铐起舞为题目的议论文如何写?( 三 )


作品)传达出来的 。对这种张力产生原因的揭示是批评家的任务,它能使观众从迷醉中走向清晰的理性认知 。
〔二〕批评对象——发现人
在中国,自古以来对文章的评价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中国影视,特别是电影,自从三十年代左翼时期直到新时期前,人们很少把人性、人生的表现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在功利目的和政策的挤压下,电影不堪重负而沦为说教的工具 。也有一些独异的作品,如
三、四十年代费穆的《香雪海》、《人生》、《小城之春》等,但旋即被斥为:“虽不失中国诗的温柔敦厚,但首先局促于颓城的一隅,带着一些狭窄、保守、陈旧、隐逸的气味”,有人甚至认为它的感情是病态、苍白的,与时代无益 。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它们才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艺术回归本体,是广大电影人的期待 。新时期以来,在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影视剧中,人行意识、人生况味的执著表现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 。例如,吴天明在《人生》、《老井》等一系列作品中,描述了西北农村民众窘迫的人生境况和不屈人生追求,表明了在新旧转换的历史交汇点上导演敏感而强烈的生命意识:吴贻弓在《城南旧事》中,通过对童年往事的追忆,表现了人们怀旧的心理及对逝去的往事富有诗意的追问:张艺谋在《红高梁》中,对民族性格中酒神精神进行了召唤和张扬,对野性而热烈的人生予以了赞美:而夏钢的《大撒把》和黄建新的一系列“新写实主义” 作品更以其强烈的平民意识获得了大众的认可 。
在世界影视史上,谈到表现人、呼唤人性复归的力作,不能不提到美国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 。这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通过黑奴汤姆的人生遭遇来反映种族歧视问题的力作 。影片中,黑奴汤姆与他男主人的幼小爱女的交往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每当他们在一起时,影片画面总会给出一个充满童话般气息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老人与小女孩的友爱尽情地赞颂着人性的美丽 。不久,小女孩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汤姆接着也死去了 。在这个污浊而充满疯狂欲望的世界中,两个善良、纯真的生命终于走完了其人生之路 。一个未受到世俗污染的小女孩,一个和善的老人先后离开了这个令人绝望的世界 。从这里,我们看到,作品在反对种族歧视的后面有一个更高的亮点,那就是对人性的崇尚,对人的平等价值的肯定,由此,影片获得超越 。认识并且指出这一点,对于影视批评家来说是重要的,只不断地揭示和总结影视艺术探索人性的历程,批评才真正起到了自身的作用 。
〔三〕批评的深度——理性延展
很多时候,影视编导们是靠自己的审美直觉,以其创作情趣的渲泄完成作品的 。虽然这些作品由于他们真实心灵的表达而具有了某种深刻的审美启示,但影视创作者意识到自己的突破点有什么地方是很难的,这时批评家对影视作品深入的评析和把握就十分必要了 。不能否认,有些艺术家本人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甚至于其作品就是其哲学思想的艺术再现 。如萨特的《禁闭》、《死无葬身之地》,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等,它们都是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对他们来说,批评似乎并不存在什么点化问题,更多的是认同性阐释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享受性快乐 。但对绝大多数欣赏者和艺术家来说,具有哲学品格的批评,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了延展性分析的批评是不可或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