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写法怎么样?

最近 , 我读完了高尔基写的《童年》这本书 。当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放下书时 , 我想起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 跟高尔基的童年时多么的不同呀!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 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童年》描述了阿列克谢在父亲去世后 , 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岁月 。在年幼的阿列克谢眼里 , 成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丑陋与无情;母亲在感染霍乱而死的父亲遗体旁声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里 , 舅舅们整日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 , 家里强壮的男性欺负殴打女人、毒打儿童;同时在这个家里 , 小阿列克谢始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 , 受到外祖母讲故事的熏陶 。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暗淡的童年岁月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 带给了小阿列克谢一生的爱和感激 。
在这样的环境下 , 作者却悟出了另为一种生活——独立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中国 , 现在中国的少年们一个个被宠的像小公主小王子似的 , 没有独立性 。真是可悲啊!伟大的万里长城 ,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 伟大而又坚强 。现在呢 , 高枕无忧 , 坐享清福——封建的思想将毁了我们中国啊!一件件扣人心弦的事件摆在我们的面前 , 这不得不让我们重视孩子的生活 。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 , 就像他的家庭一样 。和阿廖沙相比 , 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 , 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 , 更是无忧无虑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 , 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 , 除此之外 , 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 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 。天哪 , 如此比较 , 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 , 被甜水泡着 , 被金钱堆着 , 我们多幸福呀!
我庆幸 , 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 , 那个国家 , 那个家庭 。可现在我们生活在这样美满幸福的时代里 , 不愁吃喝 , 不愁穿戴 , 衣来伸手 , 饭来张口 , 从小在大人的蜜罐中生活 , 打不得 , 骂不得 , 更是没有经历过被人拿皮带 , 鞭子抽的滋味 , 又怎能体会到阿廖沙所承受的痛苦呢?却依然不思进取 , 整天想着吃喝玩乐 , 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 坐享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 。了解了高尔基先生那悲惨的童年 , 他在逆境中成长 , 我们又能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 , 为了让自己的理想 , 去努力拼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