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崂山诗词( 三 )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
田横岛贺敬之历史是非置勿论,中华千秋浩气存 。
田横五百殉此岛,涛声如鼓告来人 。
咏崂山英雄群体贺敬之西望华岳颂群英,东望崂山又一峰 。
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 。
访崂山吴太蜀胶东胜地有崂山,道是神仙住此间 。
峰插紫霄浓雾拥,岩封黄海碧波环 。
上清宫里千年树,梳洗楼前百丈泉 。
最爱风光奇绝处,天来飞瀑涨龙潭 。
与戈宝权教授畅游崂山周而复崂山千仞,云雾缭绕 。
雄风临海,分外妖娆 。
剑峰千仞、山峦巍峨沟壑奇幽,飞瀑鸣涧,潭瀑相连,林木葱茏,花草馥郁,猕猴嬉戏,群鹿呦呦
赞美“崂山”的诗句有哪些?展开全部 唐李白《赠王屋山人》: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 。
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 。
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
唐李商隐《海上》: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
明孙昙《棋盘石明道观自咏》: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 。
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 。
元刘若拙《入觐回崂山(一)》: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 。
宋祖天子丹书诏,奉命敕修道宫院 。
清蒲松龄《西江月·崂山太清宫》: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
崂山: 简介:崂山(Laoshan Mountain),位于青岛市东部,古代又曾称牢山、劳山、鳌山等,史书各有解释,说法不一 。
它是山东半岛的主要山脉,崂山的主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海拔1132.7米,是我国海岸线第一高峰,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称 。
它耸立在黄海之滨,高大雄伟,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1982年被国务院设为中国名胜景区之一 。
其中道教宫观太清宫在1983年获称道教全国重点宫观 。
[1]当地有一句古语说:“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
” 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 。
名称由来:“劳山”最早出自《诗经》“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郑笺云:“劳劳,广阔” 。
但对“劳山”的解释也不尽一致 。
一说该山雄险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劳,故称“劳山” 。
二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考证,秦始皇到崂山时,劳民伤财,因此称为“劳山” 。
《后汉书·逄萌传》、《魏书·释老崂山志》、《魏书·高祖纪》、南朝梁弘景《名医别录》、唐《元和郡县志》、《齐乘》、清《一统志》沿用“劳山” 。
“不其山”出自《汉书·武帝纪》 。
根据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王献唐在该山北部原始社会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远古时期该山北部生活着“不族”和“其族”两个部落,地以族为名,山也以族为名,称不其山 。
《三国志·崔琰传》沿用“不其山” 。
“劳盛山”出自东汉王充《论衡》 。
南北朝《四极明科》、未《太平寰宁记》、顾炎武《劳山考》沿用“劳盛山” 。
“牢山”出自416年晋法显《佛国记》 。
一是源于当地人认为此山坚如磐石,驱之不动,为牢固之山,故称“牢山” 。
另一说法,中国古代星象学中认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区域有一种对应的联系,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与此山相对,故以“牢山”名之 。
《魏书·地形志》、《新唐书·姜抚传》、《宋史·甄栖真传》、《金史·地理志》、《元史·释老志》、元《齐乘》沿用“牢山” 。
“崂山”最早见于659年《南史·明僧绍传》 。
明末黄宗昌修《崂山志》后,“崂山”一名崂山逐渐被采用, 。
《神农百草》、《本草围经》沿用“崂山”,清黄宗昌修《崂山志》以后至今使用“崂山” 。
描写“崂山美景”的句子 1. 闻名中外的崂山位于青岛郊区,屹立在黄海之滨,被称为“海上第一名山” 。
2. 我们旅游团乘坐索道飞越郁郁葱葱的古木上山,来到了闻名全国的“一线天” 。
这个小山洞通往高山,只能一个人一个人缓缓爬行 。
洞内隐隐约约听见流水之声,偶尔还能听见外面的几丝鸟鸣 。
从洞内往外看,狭窄的山缝中本来很广阔的蓝天渐渐变得很小了,很快就成了一条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