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衰败的古诗词( 五 )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
为其代表作 。
《秋声赋》则为其文赋佳作 。
译文: 译文: 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 。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
”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
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 。
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 。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 。
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
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
赏析: 文章用第一人称的笔法来写 。
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 。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倏然而听之 。
”作者正在秋夜专心致志地读书,忽听一种奇特的声音从西南方传来 。
作者惊讶于这样的声音,细听,起初似雨声淅淅沥沥,又似风声潇潇飒飒,忽然又如波涛奔腾翻涌,又似狂风暴雨骤然而至 。
它接触到物体上,又发出如金铁相撞的鏦鏦铮铮的声音,又好像奔赴敌阵的军队,衔枚迅跑,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进之声 。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 。
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动鲜明地写出了作者听觉中的秋声的个性特点,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 。
接着作者引出与童子对话,从浮想联翩,又回到现实,增强了艺术真实感 。
作者对童子说:“此何声也?如出视之 。
”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
”童子的回答,质朴简明,意境优美、含蓄 。
这里,作者的“悚然”与童子的若无其事,作者的悲凉之感与童子的朴拙稚幼形成鲜明对比,对秋声的两种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 。
作者在第一段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 。
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