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背诵颁个奖( 二 )


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
“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1、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
注释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
②窥(kuì):从缝隙中看 。
③檐(yán):房檐 。
译文:山边飘来的烟霭,从竹林的缝隙里看到落日 。
鸟儿向屋檐上飞着,远远看去天边的云气好象是从窗里流出来的一样赏析: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
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 。
”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 。
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
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
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 。
“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
背古诗词怎样才能背的又快又好呢?展开全部任何记忆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 。
一般记忆古诗有以下一些方法,采用了这些方法背诵古诗就比较快: 理解记忆法:要记忆一首古诗词,一定要理解这首诗词的内容,了解诗词的思想 。
这些内容肯定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只要你将诗中的意思背记下来,到用的时候,在还原成诗词的语言,这样诗词就比较好记了 。
例如:“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这句诗,如果你不理解它的意思,是很难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