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年少时的诗词( 三 )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
沉思往事立残阳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宋神宗时宰相 。
创新法,改革旧政,是一个进步的政治家 。
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文方面 。
词作不多,但其特点是能够“一洗五代旧习”,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 。
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 。
《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炼、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
《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 。
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 。
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 。
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
字文昌 。
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 。
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 。
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
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 。
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 。
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 。
15年后,迁秘书郎 。
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 。
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 。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 。
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 。
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 。
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 。
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 2卷,今佚.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 。
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
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
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
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 。
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 。
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后循进一等,正三品 。
娶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赐淑人,后诰赠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继娶官氏,赐淑人 。
其妾颜氏,后纳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选梦词》. 纳兰性德一生所交,多为汉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严绳孙等,其居渌水亭经常为他与朋友们的雅聚之所,无形中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