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的故事写法怎么样?( 十 )


【故事感受】
学习要讲究方法 , 循序渐进 , 日积月累 。真正会学习的人 , 要善于取舍 , 要选择正确的 , 精通专业的 , 熟悉相关的 , 了解必需的 。同时 , 学习需要思考 。有些人虽勤于学习 , 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 , 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 , 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 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 , 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 , 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
15、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 , 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 , 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 , 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 , 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 , 他就忘记了别人 , 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
上学期间 , 陈景润酷爱数学 。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 , 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 。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 。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 。陈景润对于解题 , 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不懂就问 , 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 , 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 。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 , 他就紧追上去 , 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 , 并且一边走 , 一边问问题 。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 , 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 , 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 , 简称‘1+1’的理论 。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 , 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 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长久以来 , ‘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 , 但始终没有结果 , 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 , 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 , 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
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
许多年之后 , 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66年 , 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 , 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