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寓言故事怎么写?( 五 )


同是骑驴这件事 ,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细细想一想 ,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 。这则寓言虽不是针对阅读活动说的 , 但对于我们理解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却是很有启发的 。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 , 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 , 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于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 , 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 。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 , 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 , 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 , 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 , 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 , 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 , 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 。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 , 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 , 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 , 即所谓“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记得在学生读《草》这首诗时 , 我要求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诗意画出来 。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黄色 , 因为在他看来风会挟带沙尘 , 所以是黄色的 。有的小朋友把风画成绿色 , 因为在他看来风会吹绿小草和庄稼 , 所以是绿色的 。有的小朋友则认为风是没有颜色的 , 所以他把下面的小草都画得向一个方向倾斜……这说明一篇相同的课文 , 经过了每个学生的介入与再创造 , 进入他们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反应了阅读的心理规律 。认识了这一规律 , 对于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

印度寓言故事怎么写?


有一只小狮子 , 最喜欢听别人说赞美它的话 , 而驴子最喜欢拍它的马屁 , 于是它就离开了狮群 , 整天钻在驴的队伍里玩耍 , 日子一长 , 凡是驴会干的事 , 驴的叫声 , 它都学得惟妙惟肖 , 没有一样不像 。
又过了一些日子 , 小狮子想爸爸妈妈了 , 就回到了家里 。它对老狮子说:“父王 , 我在外面交了不少朋友 , 学了不少本领 。”
老狮子问:“你学了什么本领?能表演给我看看吗?”
小狮子说:“可以 。”
于是小狮子便认认真真地表演起来 , 它施展出从驴子身上学来的全部本领 , 最后以学驴叫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