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怎么写?( 六 )



《李尔王》读后感怎么写?


我以往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终国王意识到自我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 。仅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 。《李尔王》以杯具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
首先,权力实在是十分诱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 。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 。机敏狡猾的爱德蒙所以才向英格兰开始了自我争夺地位的战斗 。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比较控制变量而已 。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 。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 。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我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 。李尔的性格乖戾 。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 。他的性情除了表此刻自我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 。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一样侧面吗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能够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 。”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 。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忙掩饰,蜕下这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 。杯具就在于李尔依然没有明白:做父亲的没有树立好榜样是不应当的 。
作为一部戏剧,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能从自我的角度理解故事 。《李尔王》的悲情不是让泪水湿润读者的眼睛,而是让思考充斥读者的大脑 。

《李尔王》读后感怎么写?


《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我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终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