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诗词( 三 )


一问才知苏耽是从白鹿洞里走近路到湘潭 。
几个时辰就走了一个来回 。
当然,凡人是走不通的 。
还有一次,潘氏生病想吃桃子,苏耽就到苏仙岭山顶摘了满满一筐桃子回来 。
下山时,因为想让母亲早一点吃到桃子而心急,在半山腰搂到石头,摔了一交,结果满筐桃子摔得满山都是 。
苏耽顾不得许多,就近捡了几个桃子就急急赶回家了 。
后来,散落未捡的桃子化作了石头 。
现在,幸运的话还可以在中庵附近捡到状如桃子的石头,人们管他叫桃石 。
据说,小儿腹疼,抹上用桃石磨成的粉调制的药剂就可制疼,效果很灵验 。
苏耽自小聪颖,传说苏耽到苏仙岭山上放牛,在山脚小桥碰到一个仙翁,给了他一本医书 。
从此,苏耽放牛时就认真看医书 。
说也奇怪,别的小孩的牛总是乱跑,而苏耽的牛不用管,自己吃饱自己回来 。
这也让苏耽更安心地看书 。
于是,苏耽无师自通掌握了医术,时常为乡亲采药治病,药到病除,无不灵验 。
后来人们将苏耽遇仙这座小桥叫做遇仙桥 。
由于苏耽济世救人、孝母爱人,德行昭著,上天感动,召其上天,位列仙班 。
蒙召升天那天,苏耽正和王仙为比长(zhang)山法术在山顶划石下棋赌赛,黑白对垒,厮杀激烈 。
王仙悔棋在棋盘上戳了一个眼,苏仙气急挥起牛鞭将王仙岭山顶削平 。
从此,王仙岭山比苏仙岭高却少了顶,山顶平崭崭 。
正在不可开交的时候,仙乐大奏,白鹤飞迎,天使驾临颁诏 。
由于走得匆忙,苏耽跨鹤那一刻不小心从鹤背滑下,在石上踩出了半个脚印 。
以后,人们把苏耽跨鹤升天的那块石头叫作升仙石,也叫跨鹤台 。
升仙石上至今还留有苏耽的半个脚印 。
升仙石旁,苏仙王仙斗法的石头,人们叫他棋盘石 。
棋盘石石上至今还留有围棋棋盘,棋盘上赫然还有一个小洞,当然,这是王仙的杰作 。
苏耽成仙后,毕竟年少思母,常常偷偷下凡到苏仙岭山顶眺望祖屋 。
思母之致,常常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
苏仙岭上的青松也被感动,松枝竟也一齐伸向潘氏住家张望 。
所以,苏仙岭的青松树枝现在也是直指西南城区 。
由于姿态怡人,人们称之为苏岭云松也叫望母松 。
历代郴州志都把苏岭云松列为郴阳八景之首 。
《古诗源》一书载:苏耽成仙三百年后,思母心切,化鹤归来,停在郡东城楼,小孩用弓弹打,鹤以爪书《苏耽歌》后离去 。
诗云:"乡原一别,重来事非 。
甲子不记,陵谷迁移 。
白骨蔽野,青山旧时 。
翘足高屋,下见群儿 。
我是苏耽,弹我何为?翻身云外,却返旧居 。
" 苏耽成仙前,曾对母亲说,郴州不久将发生一场瘟疫,只要用屋前井旁橘树树叶合井水一起熬汤药,就可治病 。
苏耽升天后不久,果然郴州发生瘟疫 。
苏母潘氏用橘叶熬井水,平息了瘟疫 。
事后,便有了"橘井泉香"这个典故 。
这一典故在东南亚一带流传很广 。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耽,将牛脾山改名为苏仙岭,并在山顶修了寺庙,叫苏仙观;在山脚白鹿洞旁建了庵子叫苏母庙 。
苏仙观座北面南,占地南北82.2米,东西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 。
原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砖木结构、楼阁式三进庑殿道观建筑 。
后屡有毁建,历代修葺,均保持正殿高于厢房,两厢为二层楼房 。
正殿...
郴州市花是什么 点绛唇·蹴罢秋千宋代: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译文荡罢秋千起身,懒得揉搓细嫩的手 。
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渗透着薄薄的罗衣 。
突然进来一位客人,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 。
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 。
蹴:踏 。
此处指打秋千 。
慵:懒,倦怠的样子 。
袜刬: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 。
金钗溜:意谓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下来 。
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 。
赏析此词,属存疑之作,若确为易安作品,当为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 。
上片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 。
词人不写荡秋千时的欢乐,而是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