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初春诗词欣赏( 四 )


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 。
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
“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 。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 。
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 。
...
秋波媚·陆游 诗词鉴赏一、《秋波媚》陆游鉴赏: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 。
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
《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
”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 。
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 。
”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 。
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 。
”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 。
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这说明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
“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
下片的描写是从上片过渡而来,紧密相连,却又是全新的状态,全面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兴” 。
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 。
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 。
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 。
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 。
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 。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 。
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
全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
二、扩展知识:1、原词欣赏: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
2、作品简介:《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高兴”的“兴” 。
全词充满着乐观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情调昂扬,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
3、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
官至宝官阁待制 。
晚年居山阴 。
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存诗9300多首 。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
找一些题诗词赏析,是陆游的,我想要的是练习题目,找对...诉衷情 ·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有人说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请结合词句赏析 。
答: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