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敕勒歌( 二 )


敕勒歌朝代:南北朝作者:佚名原文:敕勒川 , 阴山下 。
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 。
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译文:阴山脚下啊 , 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
敕勒川的天空啊 , 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
蓝天下的草原啊 , 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 那风吹草低处啊 , 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
注释①《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
②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 , 在现在的甘肃...
古诗敕勒歌诗词是什么?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敕 勒 川  , 阴 山 下. tiān sì qióng lú lóng gài sì yě天 似 穹 庐  , 笼 盖 四 野. tiān cāng cāng yě máng máng 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天 苍 苍 ,  野 茫 茫 ,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注意:“见 jiàn” 应读 xiàn
古诗敕勒歌的作者展开全部敕勒川敕勒川 ,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 。
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 , 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
尤以最后三句“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歌辞大气磅礴 , 粗犷雄放 , 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
千百年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 , 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 , 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 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
[1]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 , 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 , 说天空如蒙古包 , 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 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 , 天野相接 , 无比壮阔的景象 。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
有静有动 , 有形象 , 有色彩 。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 , 境界开阔 , 音调雄壮 , 语言明白如话 , 艺术概括力极强 , 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
对它的学术研究 , 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
...
【古诗词敕勒歌有拼音,少一些最好.】作业帮敕勒川 , 阴山下 , 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草低见牛羊.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 , 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②阴山――就是大青山 , 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 东西走向.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 , 形状像蒙古包.④见――同“现” , 呈现.这首古代民歌 , 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 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敕勒川 , 阴山下” , 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 , 草原以阴山为背景 , 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 , 笼盖四野” , 环顾四野 , 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 , 野茫茫” , 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 , 草原无边无际 , 一片茫茫.诗的前六句写平川 , 写大山 , 写天空 , 写四野 , 涵盖上下四方 , 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 , 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 , 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 , 没有什么具体描绘 , 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 , 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 , 牛羊的世界 , 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 , 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 , 草浪动荡起伏 , 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 , 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 , 白的羊 , 东一群 , 西一群 , 忽隐忽现 , 到处都是.于是 , 由静态转为动态 , 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 , 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 , 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 , 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 , 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 , 备加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