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如何写?

兰亭集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一、说教材地位 。
《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
三、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
四、教学设想
《兰亭集序》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感情由“乐”到“痛”再到“悲”,线索十分明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睿智的先贤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唯一相同的感受就是: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 。这是一个问题,却永远无法解决 。王羲之说:“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悲夫!”这是文章中最能打动读者、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一句话 。关键的问题是作者因何而“悲”,如何理解这个“悲” 。
如果仅仅将这个“悲”理解为悲叹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那它就与前文的“痛”没有什么区别了;或者即使认识到和前文的“痛”相比,这个“悲”“有所超越”,“不是完全的悲痛而是一定程度的悲壮”,那也是失之肤浅的 。
鉴于以上思考,我把挖掘“悲”字内涵的做为这届可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第六步“深深‘悲’叹为哪桩”环节) 。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 。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兰亭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