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秋为主题的诗词( 三 )


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
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 。
”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 。
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 。
”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 。
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
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
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
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
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
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 。
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 。
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 。
……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 。
”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
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
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 。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
小学学过的以写秋为主题的诗词红叶满山溪:和泽周三春 。
元代关汉卿:秋景堪题,黄叶地,万里天涯静寂寥) 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唐·来鹄《偶题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觉,天气晚来秋,清凉素秋节,天寒红叶稀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序属三秋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秋日 耿湋 返照入闾巷 忧来谁共语 古道少人行 秋风动禾黍 秋日湖上 薛 莹 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 浮沉千古事 谁与问东流 宫中题 文宗皇帝 辇路生秋草 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 无复侍臣知 汾上惊秋 苏 (廷+页) 北风吹白云 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 秋声不可闻 秋月 程 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雨悠悠 七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几多 立秋 刘武子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叶月明中 七夕 杜 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秋 杜 牧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天高肃景澈,寒空千嶂净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