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秀诗词( 六 )


唐 徐凝 《忆扬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
宋 张先 《菩萨蛮》 31.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
宋 苏轼 《西江月》 3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宋 苏轼 《中秋月》 3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找与月饼,中秋有关的图片、对联、诗词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题解】 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 。
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 。
《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
”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钗头凤 【题解】 这首词大约是陆游三十岁左右时的作品 。
据《齐东野语》记载,词中描绘的是陆游与唐琬的一段爱情悲剧 。
【原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
桃花落,闲地阁 。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
莫、莫、莫!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 。
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 。
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 。
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 。
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

【秀秀诗词】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 。
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 。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
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
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 。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
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
舟地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澎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
微雨 。
复以小艇游庙中 。
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 。
万立庙门,有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
庙祝支:“山有栖鹘甚多 。
”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 。
俄复开霁,遂行 。
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
始见庐山及大孤 。
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
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 。
南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