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信心的古代诗词名言( 七 )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称 。
这里泛指武器 。
凌烟阁,古代朝廷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像的高阁 。
这是李贺所写《南园》诗十三首的第五首,表达弃文就武,为国家统一事业建功立业的的愿望 。
诗的首句“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势急切,气魄豪迈,既是泛问,也是自问,在鼓动别人的同时,也在鼓励自己,抒发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爱国情 。
接下来的次句承前启后,气势磅礴,喊出挥刀杀敌、驰骋战场、收复失地的心声,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希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 。
这两句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令人读了为之精神振奋 。
诗的后两句则是呼吁有志男儿“带吴钩”效命沙场,以鼓励别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烟阁上那些功臣一样,为国建功立业 。
(当然,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诗中也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
) 全诗运用设问、借代等修辞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壮志豪情与爱国热情溢于字里行间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注: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里泛指边地 。
诗的前两句点明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对复国大业充满胜利信心 。
“不自哀”以“僵卧孤村”来反衬,更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
诗人心头始终郁结着慷慨之情,所以当夜深人静、听窗外风雨时,触景生情——由风雨大作的气势联想到官军杀敌的神威,诗人激动不已,即便入梦也是铁马冰河,从而抒发了诗人宝刀不老,愿为收复中原大地而驰骋杀敌的壮志豪情,并以此喻写、衬托抗金义士的坚强勇武及收复失地的壮志 。
全诗意境开...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的名句赏析.尽量简短.适用...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
次北固山下: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