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古算题资料( 七 )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
《茶经》是个里程碑 。
干百年来 , 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 , 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 , 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 , 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 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 , 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 , 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 , 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
茶仪已成礼制 , 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 还赐给国外使节 。
至于下层社会 , 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 , 有人迁徙 , 邻里要“献茶”、有客来 , 要敬“元宝茶” , 定婚时要:“下茶” , 结婚时要“定茶” , 同房时要“合茶” 。
民间斗茶风起 , 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 , 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 , 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 , 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 , 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
茶类的增多 , 泡茶的技艺有别 , 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 。
晚明时期 , 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 , 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 , 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 , “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
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 , 藏时燥 , 泡时洁 。
精、燥、洁茶道尽矣 。
”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 , 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 , 两者互依互存 , 互为表里 , 不可分割 。
元神是茶的精气 , 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 。
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 , 做到淳朴自然 , 质朴求真 , 玄微适度 , 中正冲和 , 便能求得茶之真谛 。
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 , 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 , 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 , 爱山水而不会其情 , 读书而不得其意 , 学佛而不破其宗 。
”他想告诉我们的是 , 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 , 而要求得其真谛 , 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 , 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 , 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 , 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
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
到清朝时 , 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 , 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 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 。
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1982年 , 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 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 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 ,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 , 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 。
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 。
随着茶文化的兴起 , 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 。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 , 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 。
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 , 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 , 云南的普洱茶节 , 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 , 都以茶为载体 , 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 , 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