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读后感1000字怎么写?( 六 )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 。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 。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 。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 。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 。”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 。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 。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 。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 。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 。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 。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 。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 。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学勇气》读后感二曾有人这样评论过《教学勇气》:他的作品罕见地整合了严密与典雅、热情与准确、智慧与人性 。他的书是给所有热爱教与学的人们的一份厚礼,特别是那些挣扎于痛苦中的教与学的热爱者 。“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是优秀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特点:他们完全沉浸在课堂上,和学生作深层次的交流 。他们能编织一个复杂的网,这张网联结着学生、课程以及他们自己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会为他们自己编织出一个世界 。这张网以及它所包含的种种联系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于教师的内心中 。教师的内心包含着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