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凌霄花诗词( 七 )


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 。
“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 。
”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 。
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
”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 。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 。
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 。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 。
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 。
“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 。
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 。
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 。
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 。
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 。
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
【名篇细节描写作文及赏析】作业帮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上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决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十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文本解读】 解读一 钟敬文先生《碧云寺的秋色》一文,是一篇带有浓郁北京地域特色的写景记游之作.文章以“碧云寺的秋色”为题,“秋色”一词颇可玩味,堪称全文之眼.秋之“色”,外在表现为自然的色彩,内在蕴含了作者的心理色彩.这后者——解读作者之心——尤其是阅读须完成的任务.全文共9个自然段.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⑴至⑹自然段,写外在之“色”——多彩的秋日之美.第⑺至⑼自然段,写内在之“色”——作者对秋怀有的感情、认识.先说“外在之色”.第⑴至⑹自然段,以写秋色为目的,作者的具体手段却是写树——通过树的多彩来表现秋的丰富.第⑴段为前六段的总起,共4句话:首句的“大林子”及后面三句中三次出现的“树木”,揭示了“由树写秋”的行文逻辑.第⑵至⑹段,作者以时间为序,用相当细腻的笔触写碧云寺中各种树色彩的变化:“很少看到黄色或红色的叶子”“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它们都换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作者不厌其祥地描绘树之色,最终是为了写秋之色——“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写树为写秋,写秋则为写“我”.再说“内在之色”.第⑺至⑼自然段,写“我”对秋的情感.作者是通过对古代诗人的理解和评价来写自己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