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的诗词( 三 )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
是为其思想价值 。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
以前红学研究者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从此绝句中可以看出,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 。
如果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像“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
《红楼梦》 原文中描写黛玉葬花 的片段(不是诗词!!)展开全部 黛玉一葬花: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
”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
”林黛玉把花具都放下,和宝玉一起看完.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 。
”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黛玉二葬花:黛玉因将宝玉的小丫头晴雯不开门一事错怪在宝玉身上,接至次日又巧遇饯花之期,“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把落花埋葬之后,感花伤己,于是“葬花词”便随泪飘洒而出……(至于原文,“蓝漪77”之前已作答,这里不再重复 。
希望对你有帮助)
《红楼梦》 原文中描写黛玉葬花 的片段(不是诗词!!)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花朝节期,正当阳春,桃花盛开;沁芳闸桥畔,落英缤纷 。
此时,黛玉见风吹残红飘落满地,惜花埋之,为落花立一花冢 。
而宝黛之间,是流水知音、心灵相通,正当黛玉为花立花冢时,宝玉携《西厢》于沁芳桥边也不忍践踏落花,欲使落花随流水而去,正巧与黛玉相会 。
黛玉言水虽洁净,却有人混污,若以绢囊之,埋于土中,随土消散则更为自然 。
宝玉听后,亦喜不自禁,欲放下书帮助黛玉 。
由此,引出红楼梦中的又一出经典片断“宝黛共读西厢” 。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 。
林黛玉由对落花的怜惜,为落花立花冢,而感悟于自身的爱情和命运,写下一曲千古绝唱《葬花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