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艰险诗词

不畏艰险诗词

描写不畏艰险,坚持斗争的诗句有哪些?展开全部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原文: 石灰吟于谦【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译文: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
原文: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
赏析: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右铭 。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yè)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
赏析: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
原文: 竹石 郑燮【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东西南北什么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