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典诗词网( 三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中国古诗词 。
经典名著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 , 经常暗喻离别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三句 , 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 , 常作故乡的象征 。
“一上高楼万里愁 , 蒹葭杨柳似汀洲 。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
3、“柳”絮飘忽不定 , 常作遣愁的凭借 。
“试问闲愁都几许 , 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 。
”几句 , 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
二、“燕”的意象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
如“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 。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 , 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 , 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 , 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
三、“水”的意象1、因水的柔和清冷 , 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 , 坐看牵牛织女星 。
”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
2、因水的剪切不断 , 绵软不绝 , 常以水喻愁 。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销愁愁更愁 。
”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
四、“月”的意象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 , 隔千里兮共明月 。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古人今人若流水 , 共看明月皆如此 。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分类整理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1、树木类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 , 成熟 , 美人迟暮 , 新陈代谢 。
绿叶:生命力 , 希望 , 活力 。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 , 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
竹:气节 , 积极向上柳:送别 , 留恋 , 伤感 , 春天的美好 。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
“杨柳”:伤别情怀 。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 , 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
松柏:坚挺 , 傲岸 , 坚强 , 生命力 。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 , 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 , 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 李白写诗规劝他 , 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 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 , 卧听南宫清漏长 。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 , 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 , 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 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 , 一点芭蕉一点愁 , 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
其他如“一叶叶 , 一声声 , 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
2、花草类花开:希望 , 青春 , 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 , 失意 , 人生、事业的挫折 , 惜春 ,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