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诗词书法( 二 )


写春联有什么基本要求,贴春联有什么讲究?古人对春联的内容和形式颇有研究 。
因为春联的格式起源于我国的古典诗词,因而最初的春联要求象律诗一样讲究严格的字句相等与平仄对仗,即上下联的每个字都应要求其声调呈阴阳平仄相对,再配以具有章法技巧的书法墨写,所以古代文人视春联为一种既高深又典雅的艺术创作 。
然而对联发展到今天,随着白话文和大众文化的普及,现在人们已不太注重古人所奉行的那种严格的律诗般的字句对仗原则,但一副象样的对联至少应在选字用词上讲求对等,即字数与词类应求相对 。
按照现代汉语规范应求上下联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等词组相对等排列有序,而在声调上至少应求每个上下联的最末一字平仄相对 。
如一般上联末字为仄声(即汉语拼音第三,四声),则下联末字应为平声(即汉语拼音第一,二声) 。
这应该是创作对联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就不称其为对联了,至少是不规范的联 。
转摘自莫斯科华人报社 春节话春联 郑少锋...
春联传统文化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
看到一家家、一户户、一副副字体不一、内容丰富的对联,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淳厚的乡风民俗和浓郁的年味,感受万家团圆、和和美美、喜气洋洋的欢欣和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 。
余亚飞《迎新岁》称:“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
” 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
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现在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 。
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
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春挥 。
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等 。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 。

【春联诗词书法】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
”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
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
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 。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