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边塞战士生活诗词( 二 )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⑧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之思己,正深于思家者 。
(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清道光二年+--笔舫刻本)④由高楼黄昏的海风,烘托出乐曲引起的万里相思的情感,是融景入情……写的虽是“边愁”,但意境雄浑开阔,情调激越悲凉,绝不是寻常温柔缱绻的儿女之情 。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四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⑤此诗先写独坐思家,次写吹笛寄怨,再写家人念己,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以表夫妇相忆之情 。
(沈祖菜《唐人七绝诗浅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二、蓟 中 作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 。
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 。
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 。
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 。
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 。
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
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
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 。
蓟中,蓟城,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 。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 。
(主旨)“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
”写在边城所见景象 。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 。
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
”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 。
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 。
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
”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 。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
3.鉴赏要点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
暗示手法的运用 。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
4.相关资料“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归咎于臣 。
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 。
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 。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明末刻三色套印本)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 。
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
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 。
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 。
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
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 。
有《岑嘉州集》 。
《全唐诗》...
边塞诗词赏析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 。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 。
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
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
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
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凉州词》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