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虚实相生( 四 )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
2、已逝之景之境 。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
3、设想的未来之境 。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
求唯美的古诗词,四绝的伐木 诗经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
译文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 。
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 。
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 。
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 。
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 。
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 。
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 。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 。
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 。
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 。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 。
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 。
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 。
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 。
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 。
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
赏析《毛诗序》云:“《伐木》,燕朋友故旧也 。
至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 。
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
”历代学者一般也都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 。
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则前人没有深考,我们认为:周厉王不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劝谏,终于导致了国人暴动 。
同时也导致王室内部人心离散、亲友不睦,政治和社会状况极度混乱和动荡 。
周宣王即位初,立志图复兴大业 。
而欲举大事,必先顺人心 。
《伐木》一诗,正是宣王初立之时王族辅政大臣为安定人心、消除隔阂从而增进亲友情谊而做 。
作者很可能就是召伯虎(详见赵逵夫《论西周末年杰出诗人召伯虎》,收《诗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在抒情方式之选择上,《伐木》的作者采用了一种先迂回后正面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