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诸城写的诗词( 四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父苏洵 , 弟苏辙和称“三苏” , 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 , 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 , 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 。
他性格豪迈 , 诗词汪洋恣肆 , 清新豪健 , 开创豪放一派 。
他心胸坦荡 , 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 , 却又能自创新意 , 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
同时 , 他善绘画 , 喜作枯木怪石 。
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 , 即喝酒 , 下棋及唱曲子 , 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
一 , 书香世家 苏轼 , 字子瞻 , 又宇和仲 , 自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 生于北宋中期 , 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
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 , 书香门第出身 , 因从小耳闻目染 , 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 , 苏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 , 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 。
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 。
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 。
如果依照苏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 , 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 , 然而真相难以确定 , 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的苏斩 。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 , 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 , 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 , 他己经年过而立 , 结果是屡试不中 , 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 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 。
苏轼出生后不久 , 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 , 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言传身教 。
他最早由母亲启蒙 , 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 , 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 , 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 。
苏轼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 。
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 , 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 。
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 , 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 , 这培养了他的庶民性格 , 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 , 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 , 读到《范傍传》时 , 他感慨很深 。
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 , 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 , 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 , 我难道不能像范谤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 , 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
二、名震京城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 。
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 , 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 , 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
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 , 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 , 苏轼一举...
苏轼的资料及诗词鉴赏苏轼(1037-1101)字子瞻 , 一字和仲 , 号东坡居士 。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与其父洵、弟辙 , 合称“三苏” 。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 自己又刻苦学习 , 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 , 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
枕头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 , 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英宗即位 , 任大理寺丞 。
神宗时 , 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 , 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 请求外任 , 出为杭州通判 , 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
元丰二年(1079年) , 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 , 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 , 即所谓“乌台诗案” 。
出狱后 ,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五年后 , 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 , 他复为朝奉郎 , 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 充任侍读 , 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 , 请求外任 , 出知杭州、颍州、扬州 , 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