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读后感怎么写?( 五 )


在《纺车声声》中,主要描写他的母亲,于其父亲在外服刑期间,作为母性所散出来的人性光辉,时光虽然艰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温情和阳光 。多少次,越在历史苦难的关头,女性的光芒就越发闪耀,作者的母亲同样如此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同样一个女人,作为女孩是一种表现,作为母亲,则有万种刚强,是什么东西会让同一个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 。作为受难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难之中,有万种理由选择逃避、黑暗、自弃;但他却表现的是阳光、希望、向上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可贵的人性,二是他们是母亲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镜子 。
"大口袋中,插一只钢笔的是小学生,插两只钢笔的是中学生,插得更多的,则是修钢笔的了" 。作者在《看人》中的几句话,立马把我带回了我上学的场景,是的,我们那是这就这样,不同的是,我们插的是圆珠笔,只有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人,才有可能插根钢笔的 。"赌博桌上,仅看着一双双参赌人的手,也就知道了这一个赌徒是多么迫不及待,那一个赌徒却是胸有成竹" 。读到此处,真的是忍俊不禁,作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的 。真想好奇的问:贾大哥,在赌桌上,你是哪双手?
《关于父子》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在儿子面前一种尴尬的存在 。一颗本是柔情的心,但却要装着用棍棒来表达 。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几乎是每一个儿子,都想在成长过程种发生裂变,不想做父亲的影子 。"枕边无伟人、近处无风景",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好的不太多,母子关系好的却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父亲和儿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结点在看对方,且彼此不敢宽容 。父亲在成熟的年纪时看儿子及对儿子提要求;儿子是在年小的时光看父亲及对父亲提要求 。一个是风尘满霜,看到过太多的人间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规规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子;一个是少不更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风十里、鸿鹄之志,才会看到父辈的不完美,才会想到去做另外一个自己 。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才会有些天然的违和,所以才会说"父子是前世的冤家" 。等儿子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父亲一样的人,那时,他才能了解父亲 。而父亲,这时候已经老了,又变成一个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儿子了 。所以啊,他们是彼此轮换着过一生的啊!
必须得说一下《秦腔》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只能用一样东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话,那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秦腔 。刚上大学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绍,同学中有一个陕西凤翔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此地是秦腔和西凤酒的产地),开口就来这么一段秦腔,当时全没有听明白,但那个精、气、神和动作,把我这个来自江南也算纤秀之士的同学,半天震得回不过气来!心中在想:这不是鬼哭狼嚎吗,这也叫戏!?但是从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开始就关心上了 。后来在电视、电脑及现场看过秦腔的表演,记得后来还上过春晚 。越来越认为秦腔是人用来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台时,平静且木讷,一律的清刚 。只要一上台,立刻就换了一个人,进入了民间传说中的"跳大神"状态,眉飞色舞、行为癫奇、如泣如诉、撕心扯肺 。我们常见的是:在斜阳将落的农舍旁,旁边有刚卸下的农具,骡子还在大口的喘着粗气 。台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泣鬼神般地表演 。台下一班如痴如醉的观众正在静观,情绪随着台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时郁闷、有时高亢,仿佛台上台下正在合演一出戏,天衣无缝般的配合 。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抛开了,陕北的老农正饮着醇美的烈酒、那么开心快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在侍候贫瘠的黄土高原时,能宽慰自己,繁衍人类,延继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