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读后感怎么写?

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一时兴起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 。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不再是一种思想,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敬仰的人 。下面让我来带大家更深入了解马克思 。
从小到大,我就被灌输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 。总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们无法所触碰到的“圣人” 。然而,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马克思是如此的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 。他也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和我们一样吃喝住行、有恋人朋友家人、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 。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 。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也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 。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即使生活艰难,他也每天去图书馆如饥似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他所积累的知识非常渊博,包括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他也熟识德、法、英三种语言 。他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除了天资聪颖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
我们同时看到了一个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忘我工作的革命导师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着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 。他在中学时就确立了自己服务人类的个人理想 。从此在漫长的斗争岁月中他积极努力奋斗 。即使被国家政府驱逐,生活穷困,颠沛流离 。他在批判的同时,他也不断的吸收、改进 。他曾说:“我还有这样一个特点: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的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 。法拉格曾回忆说:“马克思对待著作的责任心,并不亚于他对待科学那样严格 。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定的事,而且在他尚未彻底研究好一个问题时,他也绝不谈论这个问题 。他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琢磨过的作品 。也不能忍受把为完成的东西公诸于世的做法 。”严谨治学是人类的崇高品质和优良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
然而,整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马克思的那些个理论著作,为革命胜利奋斗的不懈精神,而是马克思这个人的本身 。他原来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和我们一样有缺点 。他的生活是“奢逸”的(一旦他有了钱的话),不善于理财,对生活的安排显得没有条理,房间里杂乱、肮脏,充满烟草味 。年轻时马克思酗酒、打斗,因此曾被学校关禁闭;作者甚至认为,因为耶拿大学比柏林大学级别低,比较容易拿到博士学位,加之又有熟人在那里,因此马克思在缺席的情况下被授予了博士学位 。马克思不修边幅,外衣的纽扣时常扣错 。他性情急躁,对人有时爱发脾气,甚至大发雷霆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他干涉他三女儿的婚姻,结果三女婿是位登徒子,导致三女儿40多岁就自尽 。如果马克思地下有知,必定会痛恨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