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月亮的诗词(12)


其次 , 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 。
这种写法 , 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 , 增添了真切感 , 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 。
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 , 更显得真实可信 。
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 , 如“试”、“却”等字 , 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 , 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 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 , 争渡 , 惊起一滩鸥鹭 。
译文: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
游兴满足了 , 天黑往回划船 , 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
抢着划呀 , 抢着划呀 , 惊动满滩的水鸟 , 都飞起来了 。
赏析: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 。
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 , 寻幽探胜的经历 。
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 , 因其印象深刻 , 所以历久不忘 。
“沉醉”言风光秀美 , 令人流连忘返 , 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 。
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 , 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 。
“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 , 摇曳多姿 。
整篇词的语言浅俗 , 通篇白描 , 风格清新自然 , 虽为易安早期词者 , 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 , 主人公沉醉于酒 , 亦在山水之间 , 情真兴逸 。
“争渡”一节 , 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 , 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 。
“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 。
景色清新迷人 。
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 , 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 。
而船划 , 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 , 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 , 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 , 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 , 最终回归统一 , 由不和谐 , 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 。
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
有关月亮的古诗此生此夜不长好 。
忧愁不能寐 。
--辛弃疾《满江红》待月举杯 , 呼芳樽于绿净 , 更在斜阳外 , 月如钩 , 黄叶地 , 起向长桥见月圆 。
今年八月十五夜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只是朱颜改 。
--晏殊《中秋月》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花间一壶酒 , 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 , 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 , 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明月出天山 , 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 , 吹度玉门关 。
--李白《关山月》床前明月光 , 此事古难全 。
出户独彷徨 。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城西日暮泊行船 。
西北望乡何处是 。
拜华星之坠几 , 约明月之浮槎 , 今夜清光似往年 。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把酒问青天 。
--苏轼《中秋月》目穷淮海满如银 , 万道虹光育蚌珍 。
天上若无修月户 , 桂枝撑损向西轮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快上西楼 , 才下眉头 , 却上心头、怨歌行新裂齐纨素 , 鲜洁如霜雪 。
裁为合欢扇 , 团团似明月 。
出入君怀袖 , 动摇微风发 。
常恐秋节至 , 凉飚夺炎热 。
弃捐箧笥中 , 恩情中道绝 。
二、唐宋诗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 , 冷露无声湿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