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第一的诗词( 五 )


”“浙江潮”,即自宋之问诗中来 。
《断鸿零雁记》是曼殊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日本归来之后 。
武林是自古灵秀地,更兼有宋之问佳句添采,曼殊何日能忘之?故自异国归来,第一站便奔此地 。
《断鸿零雁记》是记已归之事,《春雨》诗则写未归之思 。
总而言之,“浙江潮”于曼殊而言,是梦绕魂牵的埋骨地 。
“归看浙江潮”,正是狐死必首丘之意 。
而“浙江潮”者,乃名震天下的钱塘潮,是激情和力量的象征 。
故“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壮语,“归看浙江潮”亦是壮语 。
全诗之悲,不掩此句之壮;此句之壮,更增全诗之悲 。
三四句,则由故国之思转入身世之感 。
芒鞋破钵是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 。
僧人自然只能是一双草鞋、一个破钵,走千村、求万户地讨生活 。
“踏过樱花第几桥?”究竟走过了多少桥梁道路,记不清了 。
当然,诗人未必如此凄惨,以至于要化缘乞讨 。
这两句只是极力渲染身世的凄楚而已 。
“芒鞋破钵”与漫天樱花之间又是何其的不相称!一片绚烂美丽的背景里,走来的便是这样一个地老天荒无人识的行脚僧 。
背景的绚烂,将主人公的潦倒反衬得异样的显目 。
“踏过樱花第几桥?”又似从小山词中来 。
小山《鹧鸪天》词云:“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
”“杨花”换成了“樱花”,不变的是梦境和诗情 。
几百年前的词人小晏,是个多愁多病多情种;几百年后的诗人苏曼殊,亦复如是 。
小晏《临江仙》词又云:“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
”诗人总是敏感于飞雨落花交织成的梦境,该篇首句的“春雨”、末句的“落花”不正透漏出这一信息么?漫天花雨中,走来一个芒鞋破钵的诗僧,正是梦幻一般的意境呀!樱花是极美丽绚烂的一种花,但花期却太短暂,不消半个月的时间,便在风雨中凋零了 。
我们震惊于她的绚烂,痛心于她的凋零 。
她是美的极至,却不能永驻,一如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 。
生命一如飞雨落花的梦境,美丽,然而短暂 。
短得触目惊心 。
以至于让我们怀疑她的存在,以为她只是梦境,不曾真实 。
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篇章的诗人,也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个春秋...
求“第一最好不相见”全诗展开全部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
这首诗名叫《十诫诗》(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这诗好像也叫《第一最好不相见》) 原《十诫诗》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一首情诗 。
现《十诫诗》是网络读者读者皎月清风和白衣悠蓝在评文《执手相看魂欲销__读有感》中加续的 。
这首藏歌作者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意为“梵音海”,系藏南门隅之邬坚岭地方人,生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一个农民家庭,父名扎喜丹增,母名才旺拉莫 。
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遁去,不知所终,其死因情况至今成迷 。
仓央嘉措成为五世达赖的继承人,是第巴桑结嘉措一手制造的政治斗争的产物,他的一生生活在第巴桑结嘉措阴影之下,他的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情诗,伴随着很多极具人情味的浪漫传奇,但大多以悲剧告终 。
原文为藏文: 十诫诗 ——仓央嘉措译文一: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
——于道泉翻译的现代诗形式 译文二: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
——曾缄翻译的古诗形式 请注意:译文一和译文二是翻译同一首藏文十诫诗,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
切勿把译文一和译文二连在一起当成了一首诗 。
改编后的诗文: 十诫诗 ——白衣悠蓝(网络作者)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