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古诗词三首的诗意( 二 )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
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 。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
杜甫写景,善于着色 。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诸句,都明丽如画 。
而异色相映衬的手法,显然起了重要作用 。
白居易似乎有意学习,如“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秋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正月三日闲行》)诸联,都因映衬手法的运用而获得了色彩鲜明的效果 。
至于“日出”、“春来”两句,更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明媚的春光里,从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蓝叶那里吸取颜料,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济之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 。
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 。
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 。
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 。
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 。
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
”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 。
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 。
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 。
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
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 。
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 。
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
有什么代表心中万分悲伤对这世界已经彻底失望的古诗词三首1)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容若2)《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怀念妻子的 。
3)《离思五首》之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还是写给妻子,跟上面一样都是忠贞不二 。
(其实这两哥们儿都是风流无限)4)悲婵娟欲断魂,难断魂,镜若水月不染尘,风乱琴心焚 。
怕伤神,偏伤神,流云不解旧事痕,故人是路人 。
5)杂章瑶琴对月鸣兮,玉竹映镜无尘 。
凄戚多难言兮,枯坐兀自伤神 。
若能得其人兮,焚心绝情断魂 。
飘零似旧梦兮,故人变作路人 。
6)醉秋月蟾宫落桂八月中玉液飘香玉楼东锦书谁托鸿雁去流离浮步若乘风...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三首古诗的诗意急需!急需!急需!急需!急...独做敬亭山: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不肯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诗人静静的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的看着诗人.世界上大概只有他愿和我做伴吧,真实难得一知己!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了.望洞庭: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象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拖着清清的田螺.忆江南: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 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料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光水碧,由于江 花红,所以江南显得更加碧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