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绥宁大苗古寨诗词

描写绥宁大苗古寨诗词

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
衣扣一般为七颗 。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
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 。
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 。
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 。
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 。
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 。
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 。
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 。
裤子较短,裤脚较大 。
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 。
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 。
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 。
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 。
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 。
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 。
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 。
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 。
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
2.三月三 。
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 。
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
3.赶清明 。
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 。
相传,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常常受骗上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