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如何写?(13)


刚读了工会读书角书单中的《皮囊》这本书,是当代作家“蔡崇达”创作的长篇散文集 。书的前半部分写的是太婆、母亲和父亲,是作者的原生家庭 。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生活在小镇的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和厚朴,是影响到作者成长的外在环境,是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
故事开篇是全书的灵魂,九十多岁的太婆,手张罗着闺女的葬礼,一个人跑来跑去 。一会儿掀开棺材,一会儿冲到厨房,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鸡洒着血到处跳,太婆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 。“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没文化的太婆这句话撼动“三观”,作为肉体的皮囊只是生存的最低生理需求,为了印证这一点,看着闺女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斜着眼一声不哭 。事一了结,太婆迸发出她蓬勃的生命力,印证了如何从肉体到自我实现和超越,就算切断了手指也只是冷静的“唉呀”,内心坚定和踏实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 。这样的太婆,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 。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 。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
除了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 。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 。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 。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 。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上的这具皮囊,认识自己,就必须认识周围的他人 。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就能知道自己是谁,在别人眼中又是谁 。
【《皮囊》读后感如何写?】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