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太湖之春诗词

湖州市太湖之春诗词

关于浙江湖州资料???展开全部湖州地处浙江省北部,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西依天目山,北濒太湖,处苏浙皖三省交汇之地,与江苏省南部的苏州、常州,并称“三吴” 。
毛泽东1959年12月29日在一封信上为其《登庐山》诗句“浪下三吴起白烟”作注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湖州市域总面积5817平方公里,地貌结构为“五山一水四分田” 。
气候为典型的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
全年平均温度为摄氏16.9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240毫米 。
湖州的地形,西倚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境内重岗复岭,群山逶迤,异峰突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5座,其中龙王山高1587米,比在临安境内的天目山主峰还高出80米,山势磅礴,奇峰异石与悬崖陡壁相间,有仙人桥、龙门瀑布、龙门坎等自然景观 。
周围云雾变幻,溪谷深切,水流湍急,叠瀑壮观,覆盖着生态完好的原始森林 。
在700米以上森林呈现出黄红相间的暖温带夏绿林景观,森林面积达2063平方公里,素有“极目千里秀,林木十里深”之称,此乃上海黄浦江之源头 。
天目山向湖州东北延伸,与杭州为邻,有座秀丽挺拔的山峰,与庐山、北戴河、鸡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的莫干山,周围4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20.2米,山以竹海流泉、烟岚云雾为胜,形成独特的“清凉世界” 。
陈毅元帅曾高歌一首《莫干好》,词曰“夹道万杆成绿海,百寻涧底望高楼 。
”“飞瀑剑池涤俗虑,塔山远景足高歌 。
” 天目山余脉一直延伸到湖州城西郊、太湖南岸 。
北宋元丰二年曾任湖州太守的著名词人苏轼有诗曰:“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
”“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荡荡纳千派 。
” 京杭大运河和源于天目山麓的东、西苕溪纵穿横贯湖州全境 。
苕溪东经由页塘(申湖航道,称“中国莱茵河”),流于黄浦江,北经56条溇港注入烟波浩渺的太湖 。
境内水系密如蛛网,交织一起,形成江南水乡 。
我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鲍照、白居易、杜牧、颜真卿、皎然、张志和、苏轼、司马光、王十朋、赵子昂、戴表元和郑板桥都曾赋诗书画赞美湖州的秀美山水 。
有诗曰:“山从天目成群来,水傍太湖分港流 。
湖上清溪溪上山,人映清波波映楼 。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
” 第二节 建置与历史沿革 湖州远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5500年),已有人类聚居 。
湖州建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 。
公元前334年,楚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名“菰城”(以泽多菰草而名) 。
公元前223年,秦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 。
公元266年(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 。
公元602年(隋仁寿二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 。
明、清时,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 。
1912年(民国元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 。
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至1983年曾几度分合;湖州又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 。
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 。
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 。
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 。
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 。
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
第三节 鱼米之乡 丝绸之府 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
由于湖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各种条件,特别是太湖之滨的东部平原,一片水网平原地带,是养鱼、栽桑的好地方 。
这里勤劳的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在长期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养鱼、栽桑、养蚕的经验 。
湖州栽桑养蚕究竟始于何时,现无从查考 。
但,据1958年在湖州南郊钱山漾所发掘出的织品绢片考证,已有4700多年历史,证明丝绸起源于湖州 。
原始社会就开始的栽桑养蚕,到隋朝初年,湖州已是桑树遍野,户户养蚕,“湖丝遍天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