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1000字( 六 )



《孔乙己》读后感1000字


明白鲁迅先生的人,多少对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明白一点儿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该明白孔乙己 。
孔乙己这个名字,出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这并不是他的真实姓名 。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
从孔乙己出场,整篇小说就带上了些讽刺和杯具色彩,并且越往后,这种讽刺和杯具就越明显 。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的意义和价值是要靠读者细细品出来的 。孔乙己的“悲”也是读者悟出来的——有人初读这篇文章时,是笑出声来的,所以全文必须会有一个“误导”读者的地方 。《孔乙己》中,这个地方已经被提示得很明显了:一个杯具小说中,从头到尾,各行各业人的笑声 。杯具里的笑,显然有那么些不自然,又是那么刺耳,却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
“喝酒的人看着他笑”,“众人哄笑起来”,“也都哄笑起来”,“附和着笑”,“在笑声中走散了”,“笑着对他说”,“便和掌柜都笑了”……从头一向笑到尾,笑声愈响,欢快的气氛就愈浓,孔乙己的悲惨色彩就愈浓重,以至到之后孔乙己自我都无底气了,低声地恳求道“不要取笑” 。
我们不明白孔乙己年轻时的样貌,但至少,他此刻是悲惨的 。在无情的科举制度的毒害下,孔乙己真正做到了“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且书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也是由于科举,导致孔乙己只重视课本,轻视劳作,甚至是排斥劳作,也滋生了他“好吃懒做”的恶习,于是钱越用越少,小偷小摸的行为越来越多,被人们嘲笑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使他的生活陷入一个死循环,最终困死在这个漩涡里 。我也无法确定究竟是该斥责他,还是同情他 。他的一生是一曲悲歌,只是这首歌,以笑声开始,又闭幕于笑声之中 。“孔乙己总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
回过头,看看悲歌中的笑声 。老板打趣孔乙己时,戳其软肋,以寻求自我的欢乐 。由此,看来这个老板并不高尚 。而围观的群众,也是一个劲地起哄 。在这个势利、冷酷的年代,是不会有人站出来主持公道、宣扬正义的 。他们的良知跟着笑声灰飞烟灭 。
而与之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孩子们是天真无邪笑闹无心的 。这也是小说给人些许温暖的几个地方之一 。孩子们是可爱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们的身上 。而叙述者“我”,也是一个孩子,同样不乏同情之心 。
再读这篇文章,我再也笑不出来 。因为虽然孔乙己的杯具有他自身的原因,但根源是因为冷酷无情的社会和罪恶的科举制度 。
但愿这种笑声我们永远不再听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