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常用古诗词一书读后感

读常用古诗词一书读后感

一篇读古诗的读后感 李白《静夜思》读后感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
读一本书的读后感近日,我读完了《昆虫记》这本书,感触很深 。
这本书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 。

【读常用古诗词一书读后感】

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读者读得兴趣盎然 。
整本书所写的昆虫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极 。
这都要归功于作者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 。
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长着两排十分锋利的像锯齿一样的东西 。
在这两排尖利的锯齿后面,还生长着一些大牙,一共有三个 。
“为首的那条松毛虫一面探测,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测定土的性质”等,这些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来 。
光是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细致描写,读者才能看懂,又如“这小筒的外貌,有点像丝织品,白里略秀一点红,小筒的上面叠着一层层鳞片,就跟屋顶上的瓦片似的”等,这些细致描写,使整本书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 。
现在我全知道了 。
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 。
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 。
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 。
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 。
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 。
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 。
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
...
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左右展开全部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00字左右这天,我拿起《老人与海》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
把这本书读完后,我很佩服主人公桑提亚哥 。
《老人与海》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叫桑提亚哥的人出海打鱼,他不畏艰险,终于在海中打到了一条大马哈鱼,在回去的途中,不小心进入鲨鱼带,他一直在守护着这条大马哈鱼,但大马哈鱼还是被鲨鱼啃成了一副骨头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