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诗词( 四 )


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 , 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 。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 , 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 , 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 。
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 , 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 , 政府禁不胜禁 。
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 , 允许临街开设邸店 , 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 。
熙宁年间(1068-1077年) , 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 , 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 。
政府禁令松弛 , 阻碍商品交换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墙纷纷被推倒或拆除 , 封闭式的坊市制彻底崩溃 , 开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渐形成:居民住宅可以直接临街开门 , 商店也不再受市的制约 , 城市成为扩大化的市 , 商店、作坊和住宅区混和的新型街道出现 。
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 。
唐朝时农村出现的集市 , 北宋扩大 , 在城郊和乡村的“草市”广泛兴起且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 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 。
早市和夜市昼夜相接 。
二、城市的发展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及变化 。
西周时期 , 实行分封制 , “封国建邦 , 以屏周藩” 。
吸走后期 , 各有差异的筑城规制渐遭破坏 。
春秋时期 , 各诸侯国旧城增修扩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风 , 新建的城市从规模上超过东周的都城 。
进入战国时期 , 政治上兼并战争愈加剧烈 , 七雄争霸的局面最后形成 。
经济上 ,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展 , 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及人口的大量增长 。
城市的空前发达与性质的转变是这二者交互作用的直接结果 。
战国时出现的新的类型的城市重要是郡县城 。
形成了国、郡、县、乡等一套较为系统健全的统治机构 。
设县之处必有城 , 城市之邑多为县 。
最突出地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城市性质的变化 , 即城市的构成由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为主 , 变为以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股肱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为主 。
从三代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 , 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 , 这是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标志之一 。
随着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 工商食官制度解体 , 私营工商业力量成长壮大 。
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市 , 一般也是工商业发达的都市 。
扩大了的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功能分区 , 位于郭内的闾里及工商业区扩展迅速 。
不少都城遗址如齐都临淄、燕下都、秦都咸阳等都发现了若干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 。
与之相应的是商品经济的兴盛发达 , “市”已发展为城市个阶层人们公开交换物品的场所 。
战国时期的齐、燕、秦等国的都城都设有若干市 。
工商业的发达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兴盛 。
至此 , 中国古代城市脱离了初始状态 , 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活达到非常繁荣和集中的程度 。
可以说 , 把“城”与“市”凝为一体的城市是在此期开始出现的 。
2、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城市的兴衰变化 。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唐时的交通四通八达 , 海上的“丝绸之路”以及江南经济的发展;隋唐又是当时的欧亚的“文化圈” 。
所以隋唐初年的城市发展较快 , 出现了像长安那样的国际大都市以及广州那样的港口城市 。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 , 藩镇割据 , 军阀混战 。
从城市结构和管理体制来讲 , 坊市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四月诏规定:官府于界内修筑道路、仓场、营房 , 允许民间在道旁随便营造房屋 。
新的街道制度已经形成 。
这一时期 , 城市兴衰变化较大 , 军事力量(如藩镇)逐渐渗透到城市管理当中 , 坊市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 开始向街市制发展 。
唐代对街衢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警卫、治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