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周长》教学反思( 二 )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这样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根据以往的教学要求理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 。
根据新课程目标及大纲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基础,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 。在我的第一次试教的时候,长方形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 。我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然而,在比较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的感知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时,大部分学生认为长加宽的和乘2,这种计算方法很费事 。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原来在于计算28+15是进位加法,没有乘法来的快,所以大部分学生认为28×2,15×2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针对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的新理念,对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修改,则,长方形的长是30米,宽是10米 。在教学时,由于长和宽的长度都是整十数,学生口算速度比较快,想到的方法也很多 。然而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不止是引导他说自己的方法,还要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让其他的学生也能认识并理解这种计算方法 。
学生一:30+30+10+10=80米
想法: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它的四边的长 。
学生二:30×2=60米 10×2=20米60+20=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 。
学生三:30+10=40米40×2=80米
想法:长方形有两个这样的长加宽 。
学生四:20×4=80米
想法:长比宽多20米,如果给宽10米,那它每边就都是20米 。
……
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我并没有急于对算法进行优化,而是引导他们理解不同的算法 。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呢?那你也来说说你的想法吧!通过这样的提问,让每个学生在说与倾听的过程中感受并理解每一种算法 。那你喜欢哪一种算法呢?并说说你的理由 。其实,在学生说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对每一种算法进行优化了 。当第三种方法被喜欢的理由让大家信服时,则已经达到算法的优化了 。这样设计,在没有揭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前提下,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使相关的探索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 。同时,能够让每个学生在快乐、自主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实现解决问题方法上的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