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成语
成语古诗词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
这种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 。
《矛与盾》全文仅四句话,分两层意思,前两句讲这个人如何夸耀他的盾和矛,后两句写他如何被人问住,无言以答 。
《郑人买履》也分两层,先陈述这个人从量尺码准备买鞋到后来“遂不得履”的全过程;然后用简单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 。
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都很紧密 。
两则寓言都没有作者的任何评论,而用对话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点明寓意,给读者留出思考的余地 。
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
而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
选编这两则寓言的意图是,在第十一册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七个生字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 。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
三、教学建议 1.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释可供借助, 小学生读起来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册已接触过文言文,学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 。
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应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 。
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
不要讲语法知识 。
教材中的注释,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还可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古今词义、表达方法的不同 。
要启发学生善于充分利用,但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注释 。
2.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每课时可以集中学习一则寓言 。
两则寓言除具体内容不相同外,有许多相同之处 。
现以《矛与盾》为例,建议如下教学步骤:首先,教师范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着,指导朗读,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在反复读文中进一步感悟句子的意思;而后,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寓言故事;最后,讨论、理解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
3.指导朗读和背诵是教学重点 。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古文的经验 。
现在的学生阅读古文的障碍在于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与现代文存在差别 。
这种障碍的消除,对小学生来说,不能讲古汉语的词法、句法 。
主要方法是: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后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 。
在学生练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
两则寓言的朗读,除了须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
矛与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嘘自己的盾和矛的两句话,要适当突出对应的部分,语气语调比较张扬;后面部分“其人弗能应也”则语气改缓变沉,与之形成对照 。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应读出问句的语气(尾音稍上扬) 。
还可以设想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语气、节奏:年轻气盛者问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问得舒缓些……都可表现一定的幽默感 。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反归取之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怎么写?
- 古诗词大赛主持人开场白格式怎么样?
- 成语故事校园广播稿范文有没有?
- 诵读古诗词的心得怎么写?
- 毕业留言古诗词范文有没有?
- 愚公移山故事读后感怎么写?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怎么写?
- 改编《回乡偶书》改编古诗词作文400字_小学作文范文有没有?
- 成语故事作文如何写?
-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怎么写?